close
看到「參、纏、慘、懺」,你第一個想到哪個字?
大多數人的答案通常是「慘」字,尤其是還沒有學佛之前,幾乎對「慘」的感覺特別鮮明,總覺得對方怎麼這麼「難搞」?人與人之間怎麼那麼複雜?
慘,自己不放過自己
其實,人跟人關係的「慘」,來自於「自己不放過自己」,但是人們很難明白箇中道理,所以總覺得自己很慘。
大多數人的答案通常是「慘」字,尤其是還沒有學佛之前,幾乎對「慘」的感覺特別鮮明,總覺得對方怎麼這麼「難搞」?人與人之間怎麼那麼複雜?
慘,自己不放過自己
其實,人跟人關係的「慘」,來自於「自己不放過自己」,但是人們很難明白箇中道理,所以總覺得自己很慘。
人際互動為何纏又慘?
■ 楊蓓(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)
當覺得自己很慘時,我們的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;我們通常眼睛往外看,耳朵往外聽,滿腦子想的都是別人……,於是就會發現「慘的是自己,而別人卻不慘」。我們總是癡心妄想:「如果不慘的對方可以有一點改變,那自己就不慘了。」這是我們最常出現的邏輯,等到自己真正冷靜下來後,才比較容易做不一樣的解讀,發現:「慘,是因為自己不放過自己。」
為什麼自己不放過自己呢?
對於別人的行為舉止,我們都會產生一套解讀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讀,於是「慘況」就發生了,為什麼?因為當我們在解讀時,無論聽到什麼話、看見什麼行為,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來解讀。
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身為母親的人,總認為孩子聽話是理所當然,卻往往忽略孩子的意見。當這個法則已經在腦子裡成形了,與孩子互動時,如果孩子不聽母親的話,加上母親的解讀系統一直在運作,結果可想而知,母親一定會覺得自己很慘,付出不值得,但只能證明「慘」是自己造成的。
纏,源自看別人臉色
不過,就算我們發現「慘是自己造成的」,卻很難改變。原因是,過去的生命經驗已形成了習性,因為在生活上,在人際互動裡,我們一直都是向外看。我們的成長歷程中,一直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長大的,我們的解讀系統,也在看著別人臉色的過程中漸漸地建構起來;這個解讀系統的建構過程,事實上就是我們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,可能包含了過去比較負向的生活經驗,或被扭曲對待的過程。
什麼是扭曲對待的過程?例如,有些人可能從小被父母親之間的關係影響,如果母親總以責罵回應,不難想像孩子將來會學母親的反應方式;另外一種人可能會刻意告訴自己,不要像母親那樣子。不過,後者成功的例子不多。孩子學習、複製父母的行為,其實是自然而然的,而且是潛移默化的,就算我們不喜歡,還是接收了。
以我自己為例,因為擔任大學老師,學生在我面前時總是畢恭畢敬,講話規規矩矩的。不過,只要老師不在場時,一些男同學就出口成「髒」。有一次課堂討論時,同學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間,有一位忘記了分寸,髒話就出來了,我聽到以後馬上說:「你在課堂上講髒話?」那位同學立刻說:「老師,對不起。」當時我便問他:「你在家裡時,常常聽髒話、講髒話嗎?」他很誠實地回答:「對啊!我從小早就習慣了!」所以,人們的成長經驗形成了價值觀,深深影響了我們的解讀系統。
懺,不再自我感覺良好
那時我慢慢理解到,在我的專業訓練背景裡,要抽絲剝繭地去找到造成習性的原因,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是從哪裡來,跟生命經驗如何結合,進而形成我們的解讀系統;而我們的解讀系統又怎樣影響到與人之間的互動,也影響了我們解讀這個世界的取向。但在打坐的過程中,我終於明白不一定要經歷像我一樣的專業訓練程序,它不是唯一的方法,透過禪修也可看見自己的習性。當我們看見習性時,我們的慘況才有了轉變的可能性。
一個人會坐到蒲團上打坐,已經具有一種心態,就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,對自己的看法與角度已經開始轉化。也許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,但就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。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有自覺:「我是一個需要修行的人。」要人們修行,就像要人們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,兩者是同樣的困難。
但是當一個人「自我感覺良好」時,即使坐在蒲團上打坐也沒用,所以「懺」是一個關鍵。「懺」就是看見自己的不好;看見自己需要有更多的成長;看見自己的煩惱來自於自己,不是來自於別人。可是我們常會掉到一個陷阱裡,就是追究「誰是誰非」,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有錯,一定是別人錯,一旦認定是別人錯時,「懺」絕對不會發生任何效果。
當覺得自己很慘時,我們的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;我們通常眼睛往外看,耳朵往外聽,滿腦子想的都是別人……,於是就會發現「慘的是自己,而別人卻不慘」。我們總是癡心妄想:「如果不慘的對方可以有一點改變,那自己就不慘了。」這是我們最常出現的邏輯,等到自己真正冷靜下來後,才比較容易做不一樣的解讀,發現:「慘,是因為自己不放過自己。」
為什麼自己不放過自己呢?
對於別人的行為舉止,我們都會產生一套解讀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讀,於是「慘況」就發生了,為什麼?因為當我們在解讀時,無論聽到什麼話、看見什麼行為,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來解讀。
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身為母親的人,總認為孩子聽話是理所當然,卻往往忽略孩子的意見。當這個法則已經在腦子裡成形了,與孩子互動時,如果孩子不聽母親的話,加上母親的解讀系統一直在運作,結果可想而知,母親一定會覺得自己很慘,付出不值得,但只能證明「慘」是自己造成的。
纏,源自看別人臉色
不過,就算我們發現「慘是自己造成的」,卻很難改變。原因是,過去的生命經驗已形成了習性,因為在生活上,在人際互動裡,我們一直都是向外看。我們的成長歷程中,一直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長大的,我們的解讀系統,也在看著別人臉色的過程中漸漸地建構起來;這個解讀系統的建構過程,事實上就是我們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,可能包含了過去比較負向的生活經驗,或被扭曲對待的過程。
什麼是扭曲對待的過程?例如,有些人可能從小被父母親之間的關係影響,如果母親總以責罵回應,不難想像孩子將來會學母親的反應方式;另外一種人可能會刻意告訴自己,不要像母親那樣子。不過,後者成功的例子不多。孩子學習、複製父母的行為,其實是自然而然的,而且是潛移默化的,就算我們不喜歡,還是接收了。
以我自己為例,因為擔任大學老師,學生在我面前時總是畢恭畢敬,講話規規矩矩的。不過,只要老師不在場時,一些男同學就出口成「髒」。有一次課堂討論時,同學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間,有一位忘記了分寸,髒話就出來了,我聽到以後馬上說:「你在課堂上講髒話?」那位同學立刻說:「老師,對不起。」當時我便問他:「你在家裡時,常常聽髒話、講髒話嗎?」他很誠實地回答:「對啊!我從小早就習慣了!」所以,人們的成長經驗形成了價值觀,深深影響了我們的解讀系統。
懺,不再自我感覺良好
那時我慢慢理解到,在我的專業訓練背景裡,要抽絲剝繭地去找到造成習性的原因,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是從哪裡來,跟生命經驗如何結合,進而形成我們的解讀系統;而我們的解讀系統又怎樣影響到與人之間的互動,也影響了我們解讀這個世界的取向。但在打坐的過程中,我終於明白不一定要經歷像我一樣的專業訓練程序,它不是唯一的方法,透過禪修也可看見自己的習性。當我們看見習性時,我們的慘況才有了轉變的可能性。
一個人會坐到蒲團上打坐,已經具有一種心態,就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,對自己的看法與角度已經開始轉化。也許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,但就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。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有自覺:「我是一個需要修行的人。」要人們修行,就像要人們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,兩者是同樣的困難。
但是當一個人「自我感覺良好」時,即使坐在蒲團上打坐也沒用,所以「懺」是一個關鍵。「懺」就是看見自己的不好;看見自己需要有更多的成長;看見自己的煩惱來自於自己,不是來自於別人。可是我們常會掉到一個陷阱裡,就是追究「誰是誰非」,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有錯,一定是別人錯,一旦認定是別人錯時,「懺」絕對不會發生任何效果。
(更多內容請參閱《人生》361期)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